发布时间:2025-04-13 17:49:59 人气:
逆变器原理
逆变器原理是将直流电转为交流电的一种装置,通常由逆变桥、控制逻辑与滤波电路组成。其应用广泛,包括不间断电源(UPS)、太阳能发电转换等,适用于蓄电池、干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直流源。
逆变桥的工作原理是核心,包括半桥逆变电路、全桥逆变电路、推挽逆变电路。半桥逆变电路原理图示,V1和V2的栅极信号在周期内正反偏各半周,互补输出矩形波,幅值为Um=Ud/2。工作流程涉及电流途径变化,电流值与电感L的大小有关。全桥逆变电路原理图如图三所示,由四个开关管和四个续流二极管构成两个桥臂,可看作两个半桥电路的组合。工作过程包含电流途径变换,输出电压等于输入电压Ud。推挽逆变电路原理图如图五所示,交替驱动两个IGBT,输出矩形波交流电压,变压器匝比为1:1时与全桥逆变电路波形及幅值相同。
控制逻辑电路负责控制各个IGBT管子的开关,以实现所需波形。逻辑控制电路多样,具体实现方式不作详细讨论。在设计时,需注意选择管子,如推挽电路中V1、V2管子承受的电压为2Ud,比全桥电路高一倍。
逆变器的原理在图纸上如何体现
逆变器是将直流电能转变为交流电能的装置,其原理在图纸上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关键部分体现。
主电路部分,图纸会展示功率开关器件,如IGBT 或 MOSFET 等,它们的连接方式体现了电能转换的核心环节。这些开关器件按特定逻辑导通和关断,把直流电切割、组合成交流电。例如常见的桥式逆变电路,在图纸上能看到四个开关管组成桥臂结构,通过轮流导通实现直流到交流的转换。
控制电路部分,图纸会呈现控制芯片及相关电路,用于生成精确的控制信号,以控制功率开关器件的导通和关断时间与顺序。像采用PWM(脉宽调制)技术的控制电路,在图纸上能找到产生PWM信号的电路模块,通过改变脉冲宽度来调节输出交流电的电压和频率。
反馈电路部分,图纸上会有电流、电压检测元件及相应线路。检测元件将输出的电流、电压信号反馈给控制电路,使逆变器能根据负载变化调整输出,保证输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图纸上还会标注变压器等元件,变压器用于电压变换和电气隔离,其绕组匝数比等参数在图纸上明确体现,以实现合适的交流输出电压。通过这些部分在图纸上的布局和连接,完整呈现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工作原理 。
死区补偿(非线性补偿)方法介绍
死区时间在逆变器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是指上桥臂和下桥臂导通与截止之间的时间间隔,避免上、下桥臂同时导通产生短路现象。然而,加入死区时间会导致逆变器性能降低。为了优化死区补偿,本文将详细介绍其原理、仿真模型配置、死区效应以及解决方法。
仿真模型配置涉及逆变器输出与星型连接电抗器的连接,采用闭电流控制方式输出三相电流。在SPWM波形的基础上,模型仿真特别关注优化对象,即死区补偿,输出是否连接电机并不影响优化过程。在低速情况下,由于反电势较小,模型可以近似简化。
带死区的逆变器模型中,三相电感波形显示原始模型产生的电流值存在明显畸变。死区效应表现为:当相电流为正时,下桥臂的体二极管导通导致负脉冲时间偏长;反之,当相电流为负时,上桥臂的体二极管导通导致正脉冲时间变长。此现象在轻载低频情况下更加明显,可能引发电流钳制,加剧电流波形畸变。
针对死区效应,通过调整对应桥臂的占空比来实现补偿,以克服死区对逆变器输出的影响。补偿量的确定和正负补偿的选择成为关键考虑因素。
补偿量可通过Vdead值来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
补偿时机基于输出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涉及转子角度与电流电压相位差的计算,确定Id与Iq的比值。
补偿原理通过将一个周期划分为六个等分区间,每个区间仅有一相电流过零,其他两相电流方向不变。根据电流角度计算补偿量,并应用饱和函数和PI控制器进行动态调整,以有效抑制电流纹波。
最终,仿真结果显示,死区补偿启动后,Id、Iq的纹波得到显著抑制,优化了逆变器的输出性能。通过动态调整补偿量和使用PI控制器,死区补偿方法有效解决了死区效应带来的电流波形畸变问题。
三电平SVPWM学习
三电平SVPWM原理与性能优化
三电平SVPWM是一种逆变器技术,其相较于两电平SVPWM,具有更低的开关应力、更小的开关损耗、以及更接近正弦波的输出电压波形,主要得益于其调制算法的优化。模型设计与实现过程可关注公众号“浅谈电机控制”,留下邮箱,模型将发送至邮箱。
三电平逆变器结构与原理
三电平逆变器由3个桥臂组成,每个桥臂包含4个开关管,并带有中性线,通过不同开关组合实现三电平电压输出。具体原理图如图1所示。三电平每相电压有3个电平,通过27个电压矢量组合实现,每相电压同时为零时,输出电压矢量为零。
三电平SVPWM核心技术介绍
三电平SVPWM的核心在于扇区判断、区域判断与时间状态分配。在每个扇区内,根据参考电压矢量位置,划分出小扇区,判断其所在区域。选择短矢量作为每个采样周期的起始矢量,确保在电压矢量变化时,只有一对桥臂动作,避免反向转矩和脉动,实现高效控制。
三电平与两电平SVPWM波形对比
三电平SVPWM相较于两电平SVPWM,不仅在波形接近度、电压利用率、谐波含量上表现出优势,而且在开关应力和开关损耗上显著降低。三电平电路具有高效率、低EMI、适用于大容量高电压场合等优点,但同时存在开关器件数量增加、控制复杂性和电位不平衡问题。
总结
三电平SVPWM技术提供了在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中的高效性能,通过减少开关应力、降低损耗、优化输出波形等手段,实现对电机的精准控制。在应用中需权衡其优点与挑战,例如采用二极管钳位式作为主电路拓扑结构,以实现三电平逆变器的高效稳定运行。
深挖细节,如何理解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逆变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面积等效原理,通过脉宽调制技术将脉冲电压源转化为纯净的正弦电压。具体理解如下:
1. 面积等效原理: 核心作用:该原理揭示了窄脉冲在阻感负载电流中的关键作用,确保不同形状的脉冲在冲量相等原则下,对电流的影响实质相同。 应用目的:逆变器利用这一原理,通过精心设计的脉冲序列,实现电流与正弦波的完美对应,从而输出纯净的正弦电压。
2. PWM调制技术: SPWM:通过调制正弦波与三角载波的交点,生成一系列宽度按正弦规律变化的脉冲。尽管其效率有限,但在某些应用场合仍具有实用性。 SVPWM:相比SPWM,SVPWM通过占空比的正弦变化,显著提升了直流母线的电压利用率。即使在100%的利用率下,仍能保持电流的无失真输出。此外,SVPWM还通过注入特定谐波,进一步提升了性能。
3. 双极性SPWM与SVPWM的具体实现: 双极性SPWM:在单相逆变器中,通过精确控制MOSFET的开关,结合三角载波与正弦波,生成与正弦电压等效的脉冲序列。这一过程中,桥臂电压的动态变化决定了生成的电流波形。 SVPWM: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空间矢量的概念,将三相逆变器的输出电压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调制。通过微调调制信号,SVPWM能够在保持电流质量的同时,实现更高的电压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逆变器的工作原理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面积等效原理、PWM调制技术以及双极性SPWM与SVPWM的具体实现等多个方面。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确保了逆变器能够高效、稳定地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满足各种电器设备的需求。
新能源汽车中电机控制器(Inverter)原理
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机控制器原理主要是将直流电转化为特定频率的交流电。以下是具体原理的详细解释:
逆变过程:
逆变器通过调整直流电,使其转化为特定频率的交流电。这一过程通常通过桥式电路实现,其中最常见的为两桥臂结构,每个桥臂包含两个开关管。同一桥臂的两个开关管不能同时导通,通过控制这些开关管的通断,可以改变输出交流电的电压和频率。开关切换与输出频率:
通过改变开关切换的周期,可以调整输出交流电的频率。例如,当S1和S4闭合,S2和S3断开时,形成一种电路流向和输出波形;而当S2和S3闭合,S1和S4断开时,则形成另一种电路流向和输出波形。这两种状态交替切换,即可产生交流电。典型电路与升压变压器:
在典型电路中,常使用4个IGBT管替代四个开关,通过控制器来控制这些开关的通断,从而实现基本的逆变。由于桥式逆变具有降压特性,为了输出合适的电压,可以使用升压变压器来提高输出电压。三相逆变电路:
在三相电机控制中,使用6个IGBT管替代六个开关,通过控制器控制这些开关的通断,实现三相逆变。三相逆变电路能够提供更平稳的电力输出,适用于需要高功率和高效率的应用场景。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机控制器通过复杂的电路设计和精确的开关控制,实现了将直流电高效转化为特定频率的交流电,从而驱动电机工作。
湖北仙童科技有限公司 高端电力电源全面方案供应商 江生 139978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