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3 23:00:29 人气:
三菱帕杰罗V93能用3000W的逆变器吗
不知道你想听哪一方面,以V93精英超越版为例,简单说:
1/提速不像想象的那么肉,类似1.6-1.8排量的普通轿车感觉。市内开油耗较大,我在北京大概16-18个,高速13+个。
2/在量产车里,通过性算非常好的。如果都不改装,三把差速锁的卢比肯能走的路它也能走,卢比肯走不了的它也当然走不了。如果改装玩极限越野,卢比肯或奔驰g、卫士之流当然还是要超越93的。但93的长途跋涉的舒适性与可靠性绝对超越卢比肯。再,V93吃粗粮,93(北京的92)号油就可以。
3/比霸道虽然舒适性上没优势,但性价比好,而通过性差不多(霸道有后差速锁的版本能买1辆半V93了),超选四驱不是盖的。
4/不是非承载车身,但也不是承载车身,与卢比肯等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极限越野,而对一般牧区戈壁的通过性不受太大影响。
5/内饰不如霸道。
6/音响很一般。
7/在高原超过5000米以上,3.0的老发动机6G72表现一般,超车开始费劲,但在藏区的司机也还都觉得够用。
总体说,适合长途奔袭,采购与维护又具备经济性。动力、极限越野、豪华内饰弱一些。之所以卖得不如霸道和卢比肯是因为三菱的营销策略,完全不重视中国市场,不塑造产品文化,可东西是好东西,否则V3、v7系列不会有那么多中国部队采购。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国企都容易犯的通病。
能传代的越野神车!14年了,雷克萨斯GX迎来“三代目”
先跟大家“汇报”一下背景:2002年,雷克萨斯品牌基于当年的普拉多推出第一代GX470(V8引擎),作为“霸道”精装版,这台车凭借硬派气质+精品工艺狠刷了波存在感。
2009年,同样源自普拉多的第二代GX460发布(V8引擎),随后针对中国推出更入门GX400(V6引擎);而截止停售之前,国内主销的则都是2013年推出的换装了纺锤体前格栅的中期改款版本。
时隔14年,雷克萨斯终于推出了第三代GX车型,内外设计的升级已经是基本操作,更关键的是整车架构方面有了更加贴合当下汽车工业。据悉,新一代GX会在2024年日本田原主机厂投产,随后也会通过整车进口渠道进入中国市场。作为参考,曾经的二代GX400国内指导价92.3万元。
跟丰田陆巡、雷克萨斯LX一样,第三代雷克萨斯GX也基于丰田TNGA架构下的GA-F平台,硬派越野车必备的“非承载式车身”、“多连杆整体桥悬架”、“前纵置架构机械四驱”、“拓森式机械中央差速器”等等在这台车上均有体现。而作为丰田旗下最新的电气化越野车,混动,也将成为第三代GX的核心“关键词”。
首先简单跟大家聊聊设计层面,不同于源自GA-K平台的RX、TX(前横置架构、承载式车身、都市SUV),雷克萨斯GX是正儿八经的硬派越野车,因为多了独立的底盘纵梁,所以离地间隙被明显拉高,外加更硬朗的车身线条以及专用AT轮胎,整车看起来更魁梧霸气。
当然,雷克萨斯GX在保留硬派越野的机械感同时,也融入了不少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潮流元素,例如双色车身(黑顶)、贯穿式尾灯、隐藏式排气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该车并没有采用普拉多的侧开门设计,而是传统的电动上掀门,且尾窗可以独立开启。
关于尺寸方面,“三代目”雷克萨斯GX的长宽高分别为4950/1980/1865mm,轴距为2850mm,跟同行对比的话,比奔驰G级要长一些、扁一些,但总体要比坦克500小一点。越野数据方面,标准版的接近角,通过角以及离去角分别为26°/23°/23°,使用33英寸全地形轮胎的Overtrail版本为26°/24°/22°。
至于内饰部分,因为新一代普拉多还没上,GX没有“抄袭”的模板,所以只能从陆巡(兰德酷路泽)上寻找灵感,我们从整车的座舱布局上确实能找到陆巡的感觉,都是典型的T形布局方式,方向盘样式、一键启动位置等细节也有相似之处。
当然毕竟是挂的雷克萨斯的车标,新车在细节上还有一些精装处理,例如更大尺寸的悬浮式中控屏(14英寸),方向盘换挡拨片,同时提供HUD抬头显示、数字钥匙、堵车驾驶辅助、车载冰箱等选装项目。
座椅部分,新车提供6座或7座布局,并支持选装后排座椅加热功能;同时标配10扬声器环绕声,可提供马克莱文森环绕声音响系统(21个扬声器)。另外,该车还增加了一个120V交流逆变器(美规标准),可实现对外放电,如果引入国内的话会变成220V/50Hz交流电源。
底盘悬架部分,雷克萨斯GX跟此前亮相的LX600一样源自GA-F平台,采用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前悬为双叉臂独立悬架,后悬则是标志性的多连杆整体桥结构。
另外,该车也可以选择自适应可变悬架,也就是可调软硬以及高度的E-KDSS电子动力学动态悬架系统,其在左右纵梁上都配有独立的液压油罐,有点类似于之前比亚迪发布的云辇-P智能悬架控制系统。
与此同时,支持高速两驱、低速四驱、高速四驱的电控分动箱对于这台车已经是基本操作,该车采用带机械限滑功能的拓森式中央差速器,可以根据左右后轮的负载自动分配牵引力,另外还可选装后桥差速锁,进一步强化非铺装路面的脱困能力。
动力系统方面,换代后的雷克萨斯GX也开始向“带T”进化。其中,燃油版将搭载LX600同款的V35A-FTS 3.5T V6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354马力,最大扭矩649牛米,与之匹配的是爱信提供的纵置10AT变速器,在通过电控分动箱放大扭矩后,其牵引力最高可达8000磅。
驾驶辅助方面,该车也融入雷克萨斯新一代安全系统+ 3.0,包括带行人检测的碰撞前系统(PCS)、全速动态雷达巡航控制(DRCC)、车道追踪辅助(LTA)、带转向辅助(LDA /SA)的车道偏离警报、道路标志辅助(RSA)和主动驾驶辅助(PDA)。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跟下一代普拉多一样,未来雷克萨斯GX很可能会推出以2.4T L4涡轮增压发动机为基础的油电混动版本,因为要保留机械四驱,所以大概率是P2布局的混动技术方案,这个版本如果能进入国内无疑能更好避开高额的排量税,会更有市场潜力。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中国汽车消费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汽车不需要“无冕之王”? | 新·秩序
变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可阻挡、无所不能。
后疫情时代来临,经济日益疲软,需求消费更是呈现出断崖式下跌的趋势。当所有的事情,都开始以性价比“为之”,汽车行业也只能去正面迎战这一惊涛骇浪般的转变。当然不可能独善其身,反而是首当其冲。
汽车降价潮来袭,以特斯拉、比亚迪为首的新能源车也好,雪铁龙、本田的合资燃油品牌也罢,都陷入到这一场名为“价格战”的市场竞争之中。当车企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饮鸩止渴的结果就已经注定——
整个汽车产业链,正在发生剧烈动荡。
因为距离C端更远,零部件供应商们一直被称作“幕后英雄”“无冕之王”。毫不夸张地说,此前汽车行业的技术标杆,从来都是Tier 1们,技术变革也是由博世、电装、采埃孚这样的佼佼者推动。
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唯一不变的是永远在变。汽车零部件产业更是如此,能者上,弱者下。没有谁能够总是高高在上,哪怕是博世、电装这样的零部件巨头,也必须正面新能源汽车大势,迎接即将到来的各种不确定性。
常言道,大象转身,实属不易;可如今,电气化转型,就是势在必行。
“新关键”向上,“老核心”向下
4月18日,2023年上海车展如期举行,常年“稳坐泰山”的零部件供应商们,却明显要比曾经更为活跃,也更乐于展现自己的最新产品与技术。而这种“从幕后到台前”的动作背后,是心态的转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原因很简单,新能源汽车时代来临,对汽车零部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些新生产业、事物,在消费者的心中,却并没有具体形象,因而“不知所云”者居多。
回顾往昔,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被并称为“三大件”,是衡量一台车好坏的关键因素:发动机保证动力强劲,变速箱负责动力传动,而底盘的调教则涉及到驾乘的舒适性。
然而,面对浩汤而来的新能源汽车潮流,传统“三大件”再也不是必需品,而是转变成为电池为主的动力系统、电机为主的电驱系统,以及各种电气化器件集成的电控系统。
汽车新“三大件”成为关键,老“三大件”核心黯然失色。这样的大背景下,没有零部件供应商愿意坐以待毙,至少要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冠以走新能源之路、保护环境之名,努力一番。
说不定,就转型成功了呢?
于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同样变得热闹起来,行业老人们以技术和经验,阐述自己的产品理念;动力电池、激光雷达、芯片等各家新式汽车供应商们,也都在大声吆喝,立志要成为新的汽车行业“无冕之王”。
他们的愿望会实现吗?答:越想要,就越得不到。
经历了百年跌宕起伏的汽车行业,确实确立了一套市场潜规则,尤其是在零部件产业链方面,甚至有“博世掌控车企命脉”的传言。
当然,也并不是说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博世不厉害,而是诸多元素影响下,博世必然不会再像以前那般,超然物外。前赴后继者、追名逐利者如云,中国市场已经发生改变。
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逆变器、功率密度更高的电机,以及其它各种鲜为人知的关键部件,在本次上海车展上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在于,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一场属于零部件产业链、供应链的机遇,相继而至。面对需求满满的一片蓝海市场,没有谁是唯一不可替代,哪怕其现在的技术号称“世界第一”,若不能保持创新活力、交好市场,也成为被市场淘汰的一员。
所谓“新关键”与“老核心”的王座交替,就是如此。
既然卡脖子,就该被摒弃
事实上,在华为被美国无理制裁限制之后,国内各行各业对于“卡脖子”一事,讳莫如深。至于新晋支柱经济产业的汽车市场,更是如何也绕不开这一问题。
可惜的是,虽说如今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实现了暂时性领先,但除了动力电池之外,其他核心零部件似乎依旧四处掣肘,尤其是在车规级芯片方面。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想要激发民族情绪,而是想说,如今的市场环境与时间节点,正是国内建立完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大好时机。
放眼整个汽车市场,比亚迪之所以能够突出重围、独领风骚,其关键就在于拥有大部分自主可靠的零部件供应体系。特斯拉能够世界范围内称王,也是因为在零部件供应方面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全栈自研、全域自研的口号倒是不少,但真正有能力做大做强的却没有几个。而就国内市场现状而言,能够撑起场面的,恐怕就只剩下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一众动力电池厂商了吧。
只不过再回想到早些时候,广汽董事长曾毓群的一句“给宁德时代打工”,却是暴露出动力电池行业巨大的漏洞——特别“垄断”。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应该被动力电池“卡脖子”,同样也不应该被其他因素“卡脖子”。如果有人想要通过行业地位霸道地去“卡”车企的脖子,至少在如今的国内市场,长久不了。
智能化亦是如此。
当智能化概念愈加大行其道,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只要是能“挨”到边的,就要好好表现一下。但有一说一,除了Chatgpt足够惊艳之外,此时的车载智能化功能依旧处于初期阶段,哪怕强如华为,也不敢突破L3的限制。
这里面的关键有三:一是法律,二是安全责任,三是技术。
就技术而言,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当然也有推崇硬件堆料足够多,高通8295,英伟达orin、多颗长距激光雷达,以及各种大屏,只要市场有需求,零部件供应商就能使出力气,用到实处。
可是,未来就真的一片大好吗?
诚然,如今汽车市场上的机遇大于挑战,激光雷达、动力电池、芯片等新型零部件的走俏,催生出全新的蓝海市场。但必须承认的一点,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水,依旧很深。
“听销售同事打电话,受价格战影响,我们不少产品都遭到了整车厂的压价,但也没有办法。”
车展期间,笔者特种兵式穿梭于各大零部件企业展台之时,多会谈及到如今车圈价格战的影响。得到的反馈也十分直接,此时下游整车企的价格大战,已然蔓延到上游供应链,各企业销售压力倍增。
是啊,曾经零部件产业“一言定价”的日子已经过去。接下来只有用更具备价值的产品、更有说服力的成本、以及更恰到好处的服务,才能在这样一“卷”到底的市场,活下来、走下去。
未来不远,零部件供应商的故事还会继续上演,但专为“卡脖子”而生的“无冕之王”,已经不复存在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公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湖北仙童科技有限公司 高端电力电源全面方案供应商 江生 13997866467